解析▪新創技術
【INNOZONE醫材設備與精準檢測專題】台大醫賴碩倫、林口長庚林志鴻、中國附醫陳光超解決微創手術排煙、面部手術咬合不全、耳鼻咽喉內視鏡不易操作等痛點
2023-12-26

除了前一篇介紹的3項重磅技術,在「醫材設備與精準檢測領域」還有三個值得關注的優秀團隊,包括設計微創手術排煙器的臺大醫院賴碩倫醫師、使用3D影像模擬頷骨手術的林口長庚醫院林志鴻醫師、還有開發微型耳鼻咽喉內視鏡的中國附醫陳光超副院長...

打造更清晰手術視野,臺大醫院賴碩倫設計微創手術排煙器,降低手術風險

近年來微創手術成為許多疾病的優先手術方法。然而使用外科電刀或其他高能量手術刀時,微創手術電燒產生微粒受手術進氣(CO2)之紊流作用影響而有不規則的布朗運動,煙霧聚集在體腔內,造成煙霧瀰漫之情形,會使視野變得模糊,甚至使攝影鏡頭起霧,迫使醫師中斷手術,並可能增加手術風險。

預防手術煙霧危害,須以源頭排除控制為優先。臺大醫院賴碩倫醫師團隊設計微創手術排煙器,將腹腔鏡電刀套入排煙器的管狀部分,直接於電燒刀口附近即刻抽離煙霧,達到近端、主動並持續排煙,亦可維持腹腔氣腹不失壓,而友善的設計讓醫師操作方便,進而創造一清晰手術視野,增進手術流暢性與效率,並維護病患安全及醫護人員健康,最終打造乾淨微創手術環境。

賴碩倫表示,與現行遠端排煙技術相比,近端主動排煙顯著減少了影響視野的煙霧。與無排煙相比,團隊開發的排煙技術在15秒和30秒時消除了76.79%和85.65%的煙霧。相比之下,穿刺套管(遠端)排煙在15秒和30秒時消除了和36.39%和44.41%的煙霧,證明在排煙效率上比穿刺套管排煙更具優勢。

※賴碩倫醫師開發的微創手術排煙器,可以去除86%視野中的煙霧粒子,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來源:臺大醫院賴碩倫醫師)

林口長庚林志鴻使用3D影像模擬頷骨手術,復位咬合更加精準

進行口腔腫瘤手術或是頭頸部腫瘤切除之重建手術時,最常見是利用小腿腓骨移植顯微手術。傳統方式是顯微重建醫師以術前放射診斷的2維影像來設計,術中再以手術醫師的手感來比對,將筆直的腓骨切成數段的腓骨拼湊出模擬的3維構造,很容易對位不精準,錯失咬合的位置。

林口長庚醫院林志鴻醫師經由3D電腦斷層的數位影像資料,進行擬真電腦直線定位,矯正已錯位的上下頷骨,並且去除如義齒的假象,達成上下頷骨的完美復位,優勢在「術前評估模擬」、「設計概念討論」、「導板製作成型」、「手術時間」等項目上,比其傳統手術更加精準及降低手術時間。

林志鴻表示,未來計畫以長庚醫院體系為推廣核心,進行五大面向推廣,包含:定期辦醫學研討會以發表論文方式推廣;邀請海外醫師來台進行臨床交流研習進;進行海外市場推廣,以東南亞國家優先,集中資源擴大市場;合作企業德芮達科技雲端服務平台對接海外醫師;落實台灣研發/設計/臨床教學/製造中心,善用數位科技優勢,即時將本技術之創新服務模式迅速傳遞到有需求的醫師及病患上。

※林志鴻醫師開發的3D列印輔助虛擬手術規劃,整討流程可以在3~5個工作天內完成(來源:林口長庚林志鴻醫師)

中國附醫陳光超開發微型耳鼻咽喉內視鏡,不噴麻藥亦可進行檢測

在攝影器材微型化、影像科技日益進步的時代,現行市面上鼻咽喉內視鏡的技術卻未加改良,若需做更深入的觀察時,還需病患住院並進行全身麻醉才可執行。姑且不論麻醉的風險,麻醉會癱瘓鼻口咽及舌根的肌肉,往往病徵狀況與自然行為有所不同,可能因此造成醫生檢查時的誤判。

看到這項臨床痛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團隊開發出微型耳鼻咽喉內視鏡,可以提供與現行內視鏡相當的視野,且因為微型化的鏡頭設計比較不會刺激鼻腔黏膜或口咽黏膜,讓患者做內視鏡檢查時與自然情境相近,更加舒適。

陳光超表示,這項產品改良了內視鏡前端形狀,可以在不噴麻藥的狀況下自然放入鼻咽腔;又將鏡頭加工特殊處理,避免沾黏口水或口鼻咽腔分泌物造成影像模糊不清。此外,微型內視鏡的直徑更纖細,不會干擾軟顎及口咽壁及舌根的運動,甚至可以觀察到口咽管狀構造振動及肌肉運動,未來有機會演變成手術以及處置的器械。

※陳光超副院長團隊的微型耳鼻咽喉內視鏡,體積比現行產品更小,功能也更全面(來源:中國附醫陳光超副院長)


※系列報導:

※本文由生策中心新創幫編輯群採訪撰寫(口述:各團隊 執筆:蔣士棋)。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影音.文字.圖表.數據等) ,均屬於本中心或各該新創企業團隊之專屬財產,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 <完整資訊>
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 - 2024 Research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olicy (RBMP). All Rights Reserved